商标转让因能快速获取成熟商标权而备受青睐,但转让过程中潜藏的 “撤三” 风险却常让交易者措手不及。所谓 “撤三”,即注册商标连续三年不使用,任何单位或个人可向商标局申请撤销该注册商标。若在转让环节遭遇撤三,不仅可能导致交易失败,还会让受让方前期投入付诸东流。掌握商标转让中撤三问题的处理方法,是保障交易安全的核心环节。
一、明确撤三风险的触发节点
商标撤三申请可在商标权存续的任何阶段提出,转让过程中尤其需要警惕两类情况:一是转让前商标已处于 “三年未使用” 状态,第三方在转让申请审查期间发起撤三;二是转让手续办理中,因原权利人突然无法提供使用证据,导致撤三申请被商标局受理。根据《商标法》规定,撤三申请一旦成立,商标权将自始无效,转让自然无法完成。
二、转让前的风险预防措施
事前防控是规避撤三风险的最佳手段。受让方在选定目标商标后,需重点核查三项内容:首先通过商标局官网查询商标最近三年的使用记录,查看是否有续展、变更等能间接证明使用的记录;其次要求转让方提供近三年的商标使用证据,包括销售合同、发票、广告宣传材料等;最后在转让合同中明确 “若因商标存在撤三风险导致转让失败,转让方需全额退款并承担违约金” 的条款,通过法律约定降低损失。
三、转让中遭遇撤三的应对流程
若转让过程中收到商标局的撤三答辩通知,需按三步紧急处理:第一步立即与转让方沟通,明确双方需共同配合答辩,原权利人作为商标使用主体,对提供使用证据负有主要责任;第二步在 1 个月答辩期内收集完整证据,重点整理能体现商标使用时间、范围的材料,如带有商标的产品包装、连续三年的销售发票、线上线下店铺的运营记录等;第三步由转让方主导提交答辩材料,受让方可协助补充交易相关证明,说明商标处于转让过渡阶段的特殊情况。
四、证据材料的关键要求
商标局对撤三答辩证据的真实性、关联性要求严格,提交材料需满足三个标准:一是证据需能清晰显示商标标识,且与注册商标完全一致;二是证据需明确标注使用时间,跨度需覆盖撤三申请提出前的连续三年;三是证据需体现商标在核准商品或服务上的实际使用,仅注册未投入商业使用的证据无法被采信。若转让的是防御商标或联合商标,需分别提供每个商标的使用证据,避免因部分商标未使用而影响整体转让。
五、交易失败后的补救方案
若撤三申请最终成立,商标权丧失,受让方需及时启动补救措施:首先依据转让合同追究转让方的违约责任,要求返还转让款并索赔损失;其次评估商标是否还有挽回可能,若因证据不足导致答辩失败,可在收到撤销决定后 15 日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,补充新证据;最后若商标确已无效,需立即终止转让流程,重新筛选目标商标,同时将已失效商标从备选池中剔除。
商标转让中的撤三问题虽具突发性,但通过 “事前核查、事中应对、事后补救” 的全流程管理,可有效降低风险。对于受让方而言,选择专业代理机构全程参与尽调与答辩,能大幅提高风险处置效率,让商标转让真正实现安全高效。